呼倫貝爾學院簡介
呼倫貝爾學院地處祖國北疆,坐落在中國最美草原、中國最佳民族風情魅力城市——呼倫貝爾市,是呼倫貝爾市唯一一所全日制綜合性本科院校。
學校始建于1958年成立的呼倫貝爾大學,1977年恢復本專科招生。1992年,呼倫貝爾盟教育學院、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呼倫貝爾盟分校、呼倫貝爾管理干部學院、海拉爾師范專科學校合并,重新組建成立呼倫貝爾大學。1997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呼倫貝爾學院。2000年后,海拉爾蒙古族師范學校、呼倫貝爾盟商業學校、呼倫貝爾盟城建職工中專學校、內蒙古工程技術學校、海拉爾農牧職工中等專業學校相繼并入。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晉升為本科高校。2011年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學校植根呼倫貝爾,緊扣區域和行業需求,推進應用型轉型發展,2016年被確定為自治區首批整體轉型發展試點高校,同年入選國家“十三五”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百所高校。2018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21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建校67年來,為社會輸送12萬余名各類人才。
學校現有三個校區,占地76.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7.33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20.84萬平方米。學校設有18個二級學院、9個教輔機構、18個黨政管理機構和2個群團組織。現有本科專業59個,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和藝術學十大學科門類。有教育、旅游管理、農業、體育、美術與書法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44門;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科研平臺8個,包括第三批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1個(培育),內蒙古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1個(培育),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呼倫貝爾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1個,呼倫貝爾市北疆文化研究基地1個。社會服務平臺7個,包括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站1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基地1個,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1個,內蒙古自治區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1個,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普及基地1個,呼倫貝爾市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個,呼倫貝爾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1個。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創新團隊1個。形成了以“優勢學科專業為引領,特色學科與關聯專業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4萬余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82人。學校現有教職工1250人,具有高級職稱的457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971人,“雙師雙能”型教師430人。自治區教學名師7人、教壇新秀7人、教學團隊8個,獲自治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7項。
“十四五”期間,獲批國家級項目12項、自治區級項目224項;發表科研論文1782篇(其中高水平論文377篇),獲發明專利17項、實用新型專利113項,外觀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309項,成果轉化1項;榮獲各級各類科研獎項218項(包含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3項),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計劃”3人。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俄羅斯、蒙古國等多所高校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連續13年被內蒙古自治區評為“涉外院校信譽等級一級院校”。
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圍繞自治區“六個工程”“六個行動”,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積極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本內容的“北疆文化”品牌,秉承“明德致和、篤學尚行”的校訓,遵循“以人為本、依法治校、改革創新、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發揚“艱苦奮斗、求是創新”的呼院精神,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緊緊圍繞服務呼倫貝爾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整合資源,加大對優勢和特色學科投入,大力發展“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和教師教育,為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奮斗、為寫好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數據截至202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