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至24日,蒙古學學院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的30名本科生在課程負責人陶龍博士的帶領下,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實踐教學活動。本次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校內課堂延伸至草原牧區,為同學們開啟了深入探索非遺文化的大門。
19日至20日,在崇文樓B座601民俗館,陶龍系統講授了國家級非遺項目——蒙古包營造技藝和蒙古族服飾的歷史淵源、主要特征、文化價值、保護傳承及創新發展等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她與實踐助理斯德爾一同悉心指導了搭建蒙古包和蒙古族服飾穿搭走秀實踐,讓同學們在動手參與、親身體驗中深刻感悟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厚重的文化底蘊。
21日上午,師生們前往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民俗博物館,參觀了布里亞特蒙古族的歷史與文化,深切感受到非遺文化的宏大與包容。中午,大家品嘗了自治區級非遺美食——布里亞特包子,從味蕾開始感知非遺飲食文化的魅力。下午,大家轉赴陳巴爾虎旗五彩童年非遺研學基地,在基地負責人敖日格樂的指導下,參與了“馬胎酒”藥用知識、奶茶奶食與常用手織物的制作、撿拾牛糞、搭建游牧帳篷、編繩、嘎拉哈游戲、射箭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通過這些零距離的接觸,書本上的知識變得鮮活可觸,同學們對非遺文化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保護與傳承非遺的種子在心中深深扎根。
24日上午,在崇文樓B209教室,學院開展了本次實踐活動的總結報告會。學院院長白秀峰、社會學系主任青春、語言文學系主任包薩茹拉以及專任教師參加。首先,四位學生代表結合實踐內容分享了自身心得體會,他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實踐學習,不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為直觀和深入的了解,更對自己所選的專業有了更強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堅定了未來投身于非遺保護與傳承事業的決心。隨后,陶龍對兩次小組作業和個人報告等實踐任務完成情況給予點評,肯定了同學們在實踐中的積極表現與收獲,同時強調了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鼓勵同學們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最后,白秀峰強調專業學習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鼓勵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研究中繼續深入探索非遺文化的奧秘,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此次活動不僅是對本次實踐教學活動的全面回顧,更是對同學們未來學習方向的明確指引,激發了大家對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熱情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