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院積極響應團中央“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組建愛國主義暑期社會實踐團。6月24日至7月1日,實踐團一行35人在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張玉樁、美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張巍巍和團總支書記王帥的帶領下,赴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紅旗村、臥羅迪村等地開展“藝繪北疆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用畫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聚焦鄉村文化振興與文化傳承,以墻繪藝術賦能鄉村發展。

活動中,師生們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將鄂倫春自治旗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歷史故事等元素融入到墻體繪畫中,用絢麗的色彩描繪出鄂倫春自治旗的壯美風光,將原本普通的墻面變成了承載地域文化的藝術長廊。這些打卡墻不僅成為城鎮景觀的新亮點,更是鄂倫春自治旗對外展示北疆文化魅力的“活名片”。在墻繪創作中,孩子們、村民積極參與,實踐團收獲認可與鼓勵。墻繪作品融入飄揚紅旗、奮進群眾等元素,展現黨的奮斗歷程,傳遞“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信念,將單調的墻面變為紅色文化傳播窗口。
實踐團先后參觀了鄂倫春自治旗拓跋鮮卑歷史博物館、嶺上記憶陳列館、科技館、綜合館、鄂倫春民族博物館、鄂倫春自治旗非遺館、布蘇里北疆軍事文化旅游區,同學們通過瞻仰歷史文物,重溫先輩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聆聽退役老兵用質樸的語言講述崢嶸歲月的故事。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要將艱苦奮斗、廉潔自律融入藝術創作與學習生活。同學們還系統整理北疆文化元素與創作資料,形成素材作品集,為學院教學科研提供鮮活案例。
實踐團深入田間地頭,探訪現代農業發展,以實踐體驗感悟鄉村振興的蓬勃力量,用藝術視角采集鄉村振興元素。同學們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用相機、速寫本等工具,采集特色農產品的形態紋理等現代農業發展元素符號。這些充滿時代氣息的視覺符號,不僅是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也將成為北疆文化中農業篇章的珍貴素材。

實踐團成員化身“美育使者”,為當地小朋友帶來豐富多元的美術教育活動。課堂上,志愿者們耐心指導繪畫技巧,從色彩搭配到線條勾勒,手把手幫助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心中的美好世界;課后,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們建立“云支教”一對一幫扶機制,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承諾將長期開展美術支教活動,讓美育的種子在臥羅迪村持續生根發芽。除了美術教育,實踐團還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開展普通話推廣活動。志愿者們帶領小朋友們玩繞口令游戲,在歡聲笑語中糾正發音、感受漢語言的韻律之美;組織詩朗誦學習,用朗朗書聲傳遞文字的力量,助力提升鄉村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素養,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活力。

同時,美術學院向臥羅迪村捐贈了150本圖書、100份文具,還為小朋友們送上可愛的毛絨玩具。一本本圖書是知識的寶庫,一件件文具承載著殷切的期望,一個個毛絨玩具傳遞著溫暖的關懷。這些物資不僅滿足了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需求,更寄托著對鄉村教育事業的支持與關愛。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藝術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充分展現了新時代美院學子的責任與擔當。同時,通過墻繪這種藝術形式,讓北疆文化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以藝術賦能鄉村空間,增強了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助力打造兼具文化標識與審美價值的特色景觀,以實際行動踐行青春使命,展現新時代青年擔當,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