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在崇文樓B228室,蒙古學學院舉辦題目為《蒙古族短調民歌詞曲關系演變歷史軌跡》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主講人為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員、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音樂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蒙古學大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原副會長、“首屆楊蔭瀏學術提名”榮譽獲得者烏蘭杰教授。蒙古學學院、民族歷史文獻中心、文學院等50余名師生聆聽了此次講座,本次講座由蒙古學學院院長白秀峰主持。

烏蘭杰在講座中,通過列舉大量民歌資料,指出原始民歌中存在二言體、三言體歌詞,草原社會發展到游牧封建制時代,出現了四言體歌詞,并且構成長調民歌和薩滿教歌詞的基本形態;清朝中后期,內蒙古東部區變成農業區,長調民歌趨于衰微,短調民歌大量產生。在交流互動環節,學院專業老師與烏蘭杰教授就短調民歌的傳承現狀、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探討。

該學術講座為師生們搭建了學術交流的平臺和橋梁,開拓了研究視野,拓寬了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