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日報整版刊發我校黨委書記李文閣,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張玉柱文章《勇擔教育強國建設新使命 賦能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文章系統介紹了學校始終堅守教育戍邊初心使命,通過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等舉措,致力于培養適應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為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勇擔教育強國建設新使命 賦能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
呼倫貝爾學院黨委書記李文閣
呼倫貝爾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張玉柱
呼倫貝爾學院扎根祖國北疆,坐落于呼倫貝爾市——這片地處中俄蒙三國交界的獨特土地之上。自1958年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守教育戍邊初心使命,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學校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兩件大事”,緊扣《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要求,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增強學校在國家和區域發展中的參與度和貢獻度。2016年學校被確定為自治區首批整體轉型發展試點高校,同年入選國家“十三五”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百所高校,2021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辦學近七十載,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累計為邊疆地區各行業、各領域培養輸送12萬余名專業人才,用知識與情懷筑牢邊疆發展的基石,書寫著高等教育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的時代答卷。
一、勇擔教育強國使命:扎根邊疆 毓秀培英
(一)凝心鑄邊:筑牢戍邊精神根基
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師生思想政治引領,聚焦“教育戍邊”這一核心命題,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國防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讓強國固邊的思想共識入腦入心、落地生根。
著力構建“大思政” 工作體系。制定并完善《呼倫貝爾學院加快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實施意見》《呼倫貝爾學院“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呼倫貝爾學院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實施方案》《呼倫貝爾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呼倫貝爾學院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學與研究中心,獲批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培育),建立自治區級思政名師工作室3個。深入挖掘 “蒙古馬精神”“三北精神” 等戍邊文化內涵,發掘地方紅色資源,主動融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打造“強國有我 興邊棟梁”思政工作品牌,開發本地區15個紅色資源教學點,繪制成“大思政課”地圖。錄制“北疆講堂”“呼倫貝爾紅色資源場景課” “北疆綠思政課”“美術館里的思政課”“呼院大思政課”“和美北疆 守望相助——講好呼倫貝爾民族團結進步故事”“跨越時空的致敬”“融鑄北疆 齊心向黨——博物館里的思政課”等系列線上思政課超百部,打造 “行走在北疆的思政課”,將課堂搬到國門下、邊境線,讓師生實踐深入廠礦、農田、村鎮、社區等,實現線上與線下高效聯動、有效配合,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同頻共振、協同促進,思政育人效果不斷凸顯。
校園文化精品彰顯戍邊精神。“原上鷹” 話劇團成立20年以來排演了《北疆紅燭》等 19 部原創話劇,話劇《根在草原》榮獲中國大學生戲劇最高獎“金刺猬獎”,話劇《紅色交通線》入選 “全國高校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原創精品檔案” ,通過藝術形式讓戍邊精神與紅色文化浸潤校園;學校烏蘭牧騎依托藝術類學科優勢,深入農村牧區演出近百場,搜集“三少”民族民間曲藝作品,致力傳承民族文化,守牢祖國北疆人民群眾美好的精神家園;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樣板黨支部,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團總支和團支部、全國立德樹人機制試點改革院系,為邊疆長治久安凝聚組織和思想合力。
(二)強師穩邊:鍛造北疆教育鐵軍
學校緊扣教育強國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部署,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隊伍建設,多措并舉夯實邊疆教育人才根基。
完善相關制度規范。通過建立高層次人才引育制度、思政課教師隊伍培養方案、“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和管理辦法等,激發教師隊伍工作活力,培養了大批素質過硬、甘于奉獻的優秀人才,為邊疆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持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為教師提供外出掛職、進修、訪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強化教師在崗培訓,為教師提供多角度的專業發展機會,促進教師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提升。不斷優化師資結構,借力教育部銀齡教師行動計劃、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京津冀蒙高校聯盟等,多措并舉吸引高層次人才。現聘用高層次專家和“銀齡教師”12人、外籍教師7人,認定“英才興蒙”六類以上人才84人,雙師雙能型教師430人,“十四五”期間引培博士研究生93人。精準選用人才,服務國家鄉村振興、興邊富民重大戰略,近5年選派“草原之光”碩士創業行動人選3人,鄉村振興駐嘎查村“第一書記”2人,“科技副鎮長”和“科技副總”16人,以知識和智慧助力組織振興、人才振興,一批批甘于奉獻的教師扎根北疆,成為邊疆穩定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育才固邊:培育鍛造時代新人
學校錨定教育強國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立足北疆實際,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職責使命。
確立轉型發展戰略。主動把握應用型高校發展契機,明確辦學理念和定位。調整學科專業布局,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主動對接地方重大戰略需求,堅持校地互動發展,推動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專業設置對接地方產業需求,建成自治區級口岸經濟服務產業學院,呼倫貝爾民用航空現代產業學院、呼倫貝爾林草沙綜合治理智能裝備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等5個校級產業學院。開設7個特色微專業,打造特色專業集群。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與社會需求動態調整機制,搭建多元化實踐教學平臺,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構建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系統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應用AI和數字技術將多元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課程體系,制作并在中國大學MOOC上線《呼倫貝爾民族歷史文化》《呼倫貝爾非遺手作》《呼倫貝爾游牧部族文化概況》等多門特色課程。
辦學近70年,學校向社會輸送了12萬余名專業人才。 2024年在呼倫貝爾市就業的畢業生占比高達31.58%。依托13個師范專業,近3年為邊疆地區培養教師3170人,在邊疆地區就業的師范生占比32.38%。學校向內蒙古東部片區原民族語言授課學校輸送掛點幫扶師范生382人,380名基層項目人員(含三支一扶、社區民生、西部志愿和選調生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新牧民、農墾職工、森工人員、管理服務人員成長為各行各業骨干,取得了“培養一人、扎根一方、影響一代”的育人效果,為邊疆地區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四)科研興邊:科技賦能邊疆發展
學校緊扣教育強國建設“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圍繞邊疆建設重大需求,在農牧業、新材料、生態環保等領域開展科研攻關,不斷提升科技成果產出數量和質量。形成了“以優勢學科專業為引領,特色學科與關聯專業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服務國家邊疆治理,富民、興邊、強國、睦鄰與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持。獲批國家級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站1個,省部級研究中心3個,省級人文科學重點研究基地5個,呼倫貝爾市研究基地2個。積極開展校地合作,打造高校、地方和社會共同進步的格局。加強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項目研究,推動地方產業關鍵技術攻關,獲批市級及以上科研項目599項,獲批經費2229.7萬元,簽訂橫向項目158項,到賬經費937.7萬元;發表論文1871篇,其中高水平論文352篇,出版專著64部,授權專利151件,軟件著作權334項,形成較強的科技支撐能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五)開放睦邊:構建跨境教育格局
學校依托中俄蒙三國交界的地緣優勢,深入貫徹教育強國建設“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部署,深化跨境教育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
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經教育部批準,學校與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國立工藝大學合作的土木工程專業本科項目,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新工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該項目自2014年實施以來,累計招生1027人,培育了一批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
構建中俄蒙跨境教育共同體。與俄羅斯、蒙古等國的22所高校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廣泛開展互派學生、互派專家、學術交往、文體交流、聯合培養等教育合作交流。近5年,我校教師與外籍教師合作發表論文108篇,其中俄文66篇、新蒙文27篇、英文15篇,輔導學生2000余人。持續深化與俄羅斯、蒙古在文化、藝術、體育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拓展校際、城際和區域間文化藝術合作形式,加快建設中俄蒙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讓文化藝術交流成為中俄蒙合作的新動能。
(六)文化潤邊:厚植北疆精神沃土
學校以文化潤邊為抓手,緊扣教育強國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要求,厚植北疆精神根基。
民族民間舞校園文化精品項目歷經26年普及推廣,成為萬人參與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載體,榮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及自治區“十大校園精品”項目;2025年新增全區唯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依托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計劃和自治區級非遺研究基地承辦傳承人研修培訓班,為非遺活化注入新活力。成立呼倫貝爾市北疆文化研究基地,圍繞紅色文化、戍邊文化、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等開展研究,推動戍邊故事進校園、進課堂,讓戍邊精神深入人心,為培養戍邊人才奠定文化根基。依托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培育)、《元朝秘史》國際研究基地、呼倫貝爾民族歷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基地,圍繞北方民族歷史、融合之路與盛唐氣象、呼倫貝爾早期人類考古等主題開展研究,累計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余項,出版《拓跋鮮卑資料輯錄》《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呼倫貝爾民族文物考古大系》等專著,其中我校教師參與撰寫的《中國北方民族史》(全十卷)獲全國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提升了學校理論研究影響力,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更大的研究闡釋作用。
二、教育賦能邊疆發展:興邊富民 教育先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內蒙古自治區擁有4200公里的邊防線,呼倫貝爾市與俄蒙接壤、邊境面積廣闊,在邊疆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作為北疆人才培養與知識創新的重要陣地,呼倫貝爾學院始終以教育先行踐行教育強國使命,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作用,持續提升辦學質量,以優質教育成效賦能邊疆治理現代化。
(一)教育教學水平大幅提高,人才穩定性顯著增強
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加強學科建設、專業結構調整和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高起點謀劃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創大申博”作為學校中長期目標,辦學層次不斷提高,獲批5個碩士學位點,學科引領學校發展的龍頭作用凸顯,參與教育部師范協同提質計劃,8個師范類專業完成了認證。榮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0項,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45門。
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培養“品德優、能力強、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邊疆應用型人才。近年來,學生四六級通過率、考研率及學科競賽獲獎數逐年攀升,考取“三支一扶”“特崗教師”“西部計劃”的畢業生數量顯著增加,尤其是留在內蒙古、扎根呼倫貝爾的學生占比大幅提升。一批批適配地方需求的人才,在邊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實現了“邊疆有人、邊疆留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為教育強國建設在邊疆落地提供了堅強人才保障。
(二)專業適配度逐步提升,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學校聚焦邊疆發展需求,因地制宜對專業布局進行持續優化。圍繞呼倫貝爾農牧林業、生態、文旅、冰雪、跨境電商、民族文化、基礎教育等產業需求,強化草學、生態學、旅游管理、民族學、教育學等特色學科和專業建設。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校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個。近5年新增冰雪運動、應用生物科學、人工智能等3個自治區急需緊缺專業,填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安全工程等2個專業空白,形成“優勢引領、特色聯動、協同發展”的專業體系。學校通過常態化的企業走訪調研,構建起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崗位勝任力培養為核心的微專業建設體系,瞄準區域發展堵點、學生就業痛點,2025年開設智能感知工程、鄉村旅游開發與管理、智創北疆文化設計、短視頻與網絡直播等7個微專業,并培育12個微專業申報自治區“雙千計劃”,培養學生在前沿交叉領域的競爭力,助力應用型人才培養。
(三)科研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助力邊疆地區智慧治理
錨定科技“突圍”工程目標,聚焦地方產業發展“痛點”,在優勢領域“突破”、短板領域“補齊”、轉型領域“追趕”,圍繞邊疆建設重大需求開展科研攻關。學校推動科研成果在邊疆落地應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與智力支持,一批批科研成果投入應用。“鄂溫克優質短尾肉羊品種培育及開發利用”項目為牧民穩定增收提供支撐;高寒地區農業設施“零碳越冬”方案兼具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建成首個蒙古語形容詞語義庫,一系列科技成果提供了兼具學術深度與實踐價值的科研范例,為邊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與智力支持,推動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
(四)國際交流合作跨越式發展,展現辦學新氣象
學校積極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是中俄合作辦學高校聯盟、中俄美術聯盟理事單位;獲批第三批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一帶一路”研究分會等,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近年來,有200余名本科生赴國外交流學習,150余名國際交流學生來校進修學習,通過“研學+賽事”,300余人次參與雙方舉辦的研學、體育賽事和文藝活動等,形成了北疆教育開放特色樣本,助力向北開放橋頭堡建設。學校連續13年被內蒙古自治區評為“涉外院校信譽等級一級院校”,以教育開放為鮮活窗口,充分展示我國“風景這邊獨好”的生動實踐,彰顯我國制度優勢,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站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上,面對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要求,呼倫貝爾學院錨定“創大申博”目標,主動求變、積極應變,著力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向著“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目標邁進。未來,學校將持續扛起邊疆高校的使命責任,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推動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續寫教育賦能的嶄新答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志愿者誓師大會。

呼倫貝爾學院實驗室。

呼倫貝爾學院中俄蒙文化藝術中心揭牌儀式暨2025級迎新生文藝匯演。

特色冰雪運動。

呼倫貝爾學院民族民間舞。